近日,美國媒體披露了美軍借助商業資源和民用運力,向世界各地投送軍事力量及物資的情況。報道稱,美軍利用龐大的商業物流系統和民用運力,以較低的成本支撐其全球性的軍事活動。


美國海軍“漢弗萊斯”號補給艦(右)為“北極”號快速戰斗支援艦補給燃料。
商業物流“接單”呈常態
按照美軍全球部署的要求,大量人員和物資需要在全球各個軍事基地之間輪換調遣。除軍用運輸機和海軍艦船擔負運輸任務外,商業物流公司也為美軍提供運輸服務。目前,美軍85%的海運任務和超過50%的空運任務由商業物流公司負責,這比單純依賴軍事運輸渠道節省了約20%的費用。美國海外基地的消耗性物資大多也通過商業物流系統運輸,只有小部分在當地采購。
值得一提的是,五角大樓專門推出了“愛國者專列”項目。在該項目框架下,美國國防部與多家商業航空公司簽訂協議,利用商業航班運送兵力。這些公司必須優先執行五角大樓的任務,將40%以上的運力用于“愛國者專列”項目。作為“補償”,它們每年可獲得價值數億美元的運輸合同。在具體操作時,美軍人員只需通過軍隊內部系統提交申請,系統就會根據優先級進行分類排序,再將任務分配給“愛國者專列”。
五角大樓還與馬士基、地中海航運、聯邦快遞等大型海運物流企業簽訂長期合同,并與希臘、科威特等國的商業海運集團緊密合作。美國媒體稱,美軍使用商業海運物流的最大優勢是成本低且隱蔽性強,“對手很難分辨在地中海航行的民用船只上,是否載有美軍人員或物資”。
根據合同,美軍可租用超過300艘民用商船,能將1000萬噸物資送達全球各地。這其中包括19艘大型滾裝船,此類船只噸位超過7萬噸,1艘即可運送1個整建制的重型裝甲旅。美國陸軍可調集2700列火車執行運輸任務,其近40%的運力依靠鐵路運輸實現。
民用運力成軍備“選項”
報道稱,為了更好地利用民用運力,五角大樓設有專門負責商業物流調配的職能機構,分別是供應鏈集成辦公室、國防后勤局和運輸司令部。這些機構使用統一的信息化軍事物流平臺,統管軍用和民用運輸資源。其中,供應鏈集成辦公室負責總體籌劃和運力資源分配;國防后勤局主管海、陸、空三軍的運力使用;運輸司令部負責具體的運輸任務,比如航線規劃和安全風險評估等。
美軍還組織商業物流公司參加演習演訓,根據企業運力類型和特點,明確其在軍事物流配送中的職責和任務。2022年,美軍曾在印太地區舉行大規模的專項物資補給演練,其間動用了50余架次商業航班和100余艘各類民用船只。
此外,美軍在中東、東歐等熱點地區建立了“穩定且隱秘”的商業物流航線,既能保障對盟友的支援,又能規避對手的輿論指責。美軍還參照民用標準,對軍用物資的外包裝和使用裝卸設備進行統一設計,以提升運輸效率。
由“運”向“儲”發展
伴隨著“敏捷部署”“前進遠征基地”“分布式殺傷”等作戰概念的出臺,美軍在加快軍民聯合運力建設的基礎上,還將商業物流業務拓展至預備存儲環節。
報道稱,美國空軍已與運營商簽訂合作協議,在主要基地實施“補給資源外包”業務。該業務涵蓋郵政、倉儲、消防、污水處理及尸體處理等內容。在各倉儲點,相關物資根據實際用途分類編碼,并按照飛機專用搭載尺寸完成包裝,以確保“接到通知后快速送出”。倉儲點還設有模塊化物資儲備集裝箱,每個集裝箱可保障250人的物資需求。美國海軍也在全球設置7個預置存儲區。美國陸軍的野戰支援部隊則將普通物資的采購、存儲管理和運輸業務“外包”給商業公司。
報道稱,美軍將后勤領域的部分事務交給商業公司“打理”,可在節約成本的同時專注于其他任務。這也被視為在“一體化威懾”戰略下,美國政府、軍隊和企業聯合鞏固霸權的一個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