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由于農業受制于相對有限的產出,在三個產業中,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早在2010年,中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一舉完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將中國由農業國發展為工業國的夙愿。就在國人完成初步工業化的歷史成就之時,社會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一些人將工業與血汗工廠相掛鉤;一些人甚至將工業視為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提出要學習西方“先進經驗”,搞“去工業化”。
那么,工業真的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
是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么?
列強崛起,皆因強大之工業
一、英國因工業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國英倫三島孤懸海外,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處于邊緣化的地位——英國的貴族都以會說幾句法語來彰顯自己的高貴,英語在歐洲大陸更被視為下等人的語言。而工業革命的到來卻給原本被邊緣化的英國一個咸魚翻身的機遇。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將織布效率提高1倍。1764年,織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將紡紗效率提升15倍。1785年,工程師埃地蒙特•卡特萊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將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傳統的手工業逐步解體,被機械化大生產所取代。
而隨著紡織業的興起,對動力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僅僅用于礦山抽水的蒸汽機經過改良后被用于紡織業——178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紡紗廠。之后,蒸汽機又被應用于冶金工業、鐵路運輸、蒸汽船等領域。到1825年,英國已有蒸汽機1.5萬臺(37.5萬馬力),從礦山到工廠,從陸地到海洋,到處是機器在轟鳴,到處是機器在轉動,到處是機器在奔馳......
至此英國不僅在紡織業基本擺脫了傳統手工業的桎梏,實現機械化,還在交通、冶金等諸多領域實現了機器對人的替代。至1850年,英國工業總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9%,貿易額占世界總量的21%。
二、德國因強大的工業實力具備挑戰舊有國際秩序的能力德國工業化比英國晚了50年。在1830年,德國的工業人口占比僅為不足3%,依舊是一個農業國,加上德意志還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使德意志人成為歐洲的三等公民備受欺凌,以至于19世紀德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海涅感慨,“陸地屬于法國人和俄國人,海洋屬于英國人,只有在夢想的空中王國里,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無可爭辯的”。
直到1834年,在李斯特等學者的呼吁下建立起德意志關稅同盟,德意志國家才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至1846年,關稅同盟各德意志諸侯國已有 313家紗廠和75萬枚機械紡錠,擁有蒸汽機1139臺(2.17萬馬力)。至1848年,德意志諸國鐵路線總長達2500公里。
隨后,德意志國家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鋼鐵工業蓬勃而起,涌現出魯爾工業區、薩爾工業區等工業重鎮。至1870年,德國蒸汽機動力達248萬馬力,煤產量達3400萬噸,生鐵產量達139萬噸,鋼產量達17萬噸,鐵路線長度18876公里。
至此,德國工業一舉超越法國,總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2%,而這也為普魯士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取勝奠定了物質基礎。
雄厚的工業基礎也成為德國敢于挑戰英國霸權的底氣所在。
三、美蘇因強大的工業奠定戰后國際新秩序1800-1850年的美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北方的工業以食品加工和紡織業為主,同時也出產木材、礦產等原材料;南方則是種植園經濟,農場蓄奴,種植棉花、茶葉、糧食。
在南北戰爭后,美國同德國一樣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加上美國擁有比德國更好的發展潛力——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資源,龐大的人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使美國工業得到爆炸式增長——從1868年到1880年,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至一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2%,鋼、煤、石油和糧食產量均居世界首位。至二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占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8.7%。而這正是美國在二戰期間,平均每兩個月建成一艘艦隊航母,每年產4萬架飛機,2萬輛坦克的根源所在。一戰前夕,俄國的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8.2%,雖然貌似工業實力不俗,但工業產值中很大一部來自外國投資的輕工業,本國重工業只占全部工業的1/5,也正是因此,俄國被稱為“泥足巨人”。
在一戰中,俄軍裝備大幅遜色于德軍,局部甚至出現了3名士兵共用一只步槍的情況。在蘇聯建立后,特別是在斯大林的鋼鐵工業化指導思想和計劃經濟體制下,迎來了高速工業化的時代,至二戰前夕,蘇聯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7.6%,而且工業結構以軍工、重工為主體。正是依靠強大的重工業,蘇聯在二戰期間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4.4萬架飛機,并最終打贏了衛國戰爭,與盟軍在易北河會師,和美國一道重新劃定了戰后國際秩序。
西方式微,皆因失去強大之工業
一、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國際地位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近幾十年來西方大張旗鼓的“去工業化”,以及東亞國家竭盡所能發展工業,使全球出現了“北美——西歐——東亞”三大工業中心,這導致過去白人獨霸世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在全球政治舞臺上,東亞國家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際政治格局也發生了從冷戰期間的“兩極對抗”,到后冷戰時代的“一超多強”,再到如今的“北美——西歐——東亞”三足鼎立時代——各個國家國際地位的變遷,說到底還是由工業實力所決定的。
二、西方衰弱在于“去工業化”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發達國家逐步將淘汰產能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一方面鑄就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跡,同時降低了本國因工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失業人口則向服務業轉移,并大力發展“錢生錢”的金融業,創造了近乎于天文數字的虛擬經濟。
西方國家的這些舉措曾經一度被視為明智之舉,甚至是很多國內經濟學者所無比推崇的,有的學者還獻計獻策要求中國效法。
但事到如今,“去工業化”危害盡顯。
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曾經的全球霸主給予子孫們留下了異常雄厚的家底,雖然在數次敗家之后,依舊有羅爾斯羅伊斯等一批技術底蘊深厚的老牌企業。
但在倫敦金融城的燈紅酒綠之下,難掩英國工業衰敗的現實——作為建設全世界第一條鐵路的國家,居然無力更新自己的鐵路網絡,不得不求助于中國幫助建設高鐵;作為老牌工業強國,本國相當一部分通信網絡建設居然由中國的華為、中興等通信公司包辦,甚至連英國議會都采購華為的產品;作為曾經的世界霸主,居然在民用核電技術方面缺乏建樹,不得不求助于中國和法國的技術支持......
當英國遭受金融危機和歐債風暴影響之時,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詢問經濟成功的秘訣,默克爾悠悠地回答:“我們至少還在做東西。”
作為曾經的世界工廠,美國也飽嘗“去工業化”的苦果,國民經濟在錢生錢的金融游戲下,越玩越虛弱——在低端工業轉移到第三世界后,造血能力日益匱乏,完全是依靠美元霸權全球吸血和一些高端工業在支撐。
從工業從轉移出來的人口則進入服務業,而作為吸納大量就業人口的服務業,也是分為高端服務業和低端服務業,前者主要包括金融、會計、法律、醫療、教育等需要專業知識的服務業崗位,收入較高,門檻也高,而且就業崗位較少;而低端服務業則大多不需要多高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門檻低,但收入偏低。而社會的中間階層——藍領工人則在去工業化的過程中逐漸消亡,這一方面加速了美國社會貧富兩級分化,在社會各階級之間筑起藩籬,激化了 階級矛盾;另一方面導致美國精神淪喪。
曾幾何時,勤勞、勇敢、自信、自強等中國人擁有的優異品質,美國人同樣擁有——今天西方人感慨于中國高效率的基建能力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和100年前歐洲人感慨美國用一年多時間就建成了帝國大廈如出一轍,正是這種精神使原本落后的美國成為世紀頭號工業強國。
而隨著“去工業化”,大批工人階級失業,而美國金融業者、會計師、律師、醫師的教育成本和門檻異常高昂,這些崗位的稀缺性和專業性造成子承父業內循環的情況異常普遍,階層流動趨于停滯。
正是“去工業化”對美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為挽救美國的頹勢,奧巴馬著手大張旗鼓的搞“再工業化”——在第二任期的首份國情咨文中提出“讓美國成為新增就業和制造業的磁場”,鼓勵制造業回流,其目的就在于力爭用強大的工業振興美國。
以史為鑒,堅定發展強大工業不動搖
隨著中國工業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會被做成“白菜價”,中國“發達國家粉碎機”的稱謂將實至名歸,美國高端制造業的造血能力會日益貧乏。
而“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則直指美國的政治影響力和美元霸權——實事求是的說,中國工業轉型升級、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完全瞄準了美國的軟肋,一旦美國的政治影響力被削弱、高端制造業被中國沖擊、美元霸權被人民幣國際化影響,美國軍事力量全球回縮將不可避免。而中國完全沒有必要與美國爭一時之長短,只需發展工業,苦練內功,就有不戰而屈人之兵,將美國勢力逐出亞太的可能性。
如果國人在某些經濟學家的忽悠下,搞“去工業化”,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則完全是自廢武功——當年南非的工業不可謂不強,不僅一只腳跨進核門檻,還能生產號角mk2坦克、蜜獾戰車、石茶隼、G5等先進裝備,但在曼德拉上臺后,遵循西方的價值觀,自覺或不自覺的“去工業化”,使南非從發達國家淪落為發展中國家。
縱覽列強興衰成敗,可謂成于工業化,敗于“去工業化”。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希望國人引以為鑒,堅定工業化道路不動搖!
來源丨 中國先進制造技術論壇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